地方志如何“破圈”? 上海通志馆召开《上海地情普及系列丛书》第五辑选题调研咨询会

地方志怎样“接地气”?地方志怎么走进“寻常百姓家”?地方志如何“破圈”?

针对这些问题,2023年4月11日,上海通志馆在上海市地方志办公室的支持下,召开了《上海地情普及系列丛书》第五辑选题调研咨询会。来自复旦大学、东华大学、钟书阁、学林出版社、上海大学出版社、光明日报、解放日报等机构的知名专家学者共同聚焦相关话题。上海市地方志办公室党组书记、主任洪民荣,上海市地方志办公室研究室(信息处)主任(处长)唐长国,上海通志馆馆长吴一峻出席会议。

上海现存古今地方志卷帙浩繁、内容丰富,特别是2021年底,历时12年的第二轮新编地方志书编纂任务圆满完成,得到218部、233册、3.21亿字的志书成果。在做好修志主业的同时,上海市地方志办公室、上海通志馆一直致力于对地方志资源的开发利用,从2019年起,依托馆藏志鉴“信史”“官书”优势,连续四年每年推出5部《上海地情普及系列丛书》,邀请大学者写大众通俗读物,为了解上海发展历史提供了丰富详实的生动资料。

上海通志馆馆长吴一峻在介绍《丛书》近年来出版情况时指出,该套地情普及读物以“反映上海历史、具有方志特点、贴近社会关切”为目标紧密围绕市委、市政府的重要决策部署、重大战略,紧密围绕重大时间节点、重要事件,每本选取一个主题,以点带面、以史带论。第一辑聚焦“源”,围绕上海的“一江一河”;第二辑选取“点”,关注人民广场、静安寺等具有代表性的地标;第三辑侧重“线”,以体育、金融、纺织等行业为线索,第四辑突出“块”,即嘉定、青浦、松江、奉贤、南汇等新城热土,服务于“五个新城”建设,从不同角度比较全面地介绍了上海发展的历史和特色。

与会专家高度肯定了《丛书》推出的文化价值和社会意义。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所长张晓虹教授说,面对市面上有关上海史的书籍鱼龙混杂、质量良莠不齐的情况,《丛书》始终坚持以准确详实的地方志资料为基础讲述上海故事起到了正本清源的作用,同时,“大家小书”的写作形式,将深奥的专业知识转化为易于大众接受的通俗语言,对于知识的分享和文化的普及有重要意义。

对于《丛书》第五辑的选题,张晓虹教授说,上海不仅是近代民族工业的发源地和金融中心,更是近代中国的文化中心,因此,相较于前几辑的具象主题,还可从软性的文化史的视角切入,选取文化范畴内的相关专题,如上海出版史、风俗史等等,形成《丛书》全新的上海文化史系列。

东华大学人文学院陈祖恩教授也肯定了《丛书》史料的准确性和权威性。他表示,要高度重视地情资料的收集、考证和整理,用第一手资料来编纂《丛书》。他还从“地情”概念出发,认为地情读物覆盖的区域应该全面,一些重要地点不应该被忽略掉,比如近代上海华界的重要地区江湾、近代工业文明的摇篮杨树浦、曹家渡以及真如镇等地的历史文化资源,也应重视挖掘利用。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张力奋教授认为,《丛书》为民众编纂,用之于民,也应取之于民,可通过公共征集的方式,收集上海民间藏有的原始史料。他谈到,在民间收集的乍浦路桥下一弄堂家庭的4年日常账本(1968-1971),借此还原了七十年代初上海寻常人家的生活、消费及市井风俗。

除了高校学者外,新闻媒体工作者也根据多年从业经验,分析了大众对上海主题书籍的需求和偏好。新民晚报副刊部主编、高级编辑龚建星建议重视日常生活史,如上海物价史、民居史、食品史等。他还提出,《丛书》应该根据不同主题穿插相关人物的访谈实录,注重口述史资料的留存。上海大学出版社文化编辑部主任陈强也认为,应该多关注上海的微观生活史,从衣食住行等方面展现上海普通人生活的变迁和上海的地域民俗特色,还有上海的戏剧、电影、文学、摄影以及20世纪以来上海时尚业、上海视觉艺术的发展等多方面,都值得进行专述。 

钟书阁上海大区经理朱兵则从图书发行的视角认为,应该延续“大家写小书”的传统,知名专家自带的传播流量,可以让好书走进更多的读者。同时,他对专家们提出的上海文化史相关选题,表示认同。他说,实体书店不仅是一种商业形态,更是一个文化标志,在全国实体书店举步维艰的情况下,上海依然有钟书阁、朵云书院、大隐书局等为代表的实体书店逆流而上,这不仅说明上海对文化企业的扶持,更说明上海以及生活在上海的人们,长久以来对文化的重视。

光明日报上海记者站站长颜维琦提出了地方志怎样吸引年轻读者这一问题。她说,地方志工作能否将专业性与趣味性相结合,把史料用活,让《丛书》既有料有趣、易读易懂,又有时代价值、当下作用。她建议,《丛书》的编纂与上海城市考古、国家级文化旅游街区探访、“一江一河”沿线行走等形式相结合,打开文旅融合的新方式,吸引更多的年轻粉丝去响应,让年轻读者热爱上海、热爱生活、热爱国家。

解放日报文化频道首席记者施晨露表示,最近上海题材的选题非常热门,因为经过三年疫情,让人们更关注脚下的这座城市、这片土地。她提出,《丛书》第五辑可以讲述上海人与时空的故事,如名人与街区、名人与名校、名人与名店等等,名人与时空的对话;《丛书》还可以讲述新地块背后的老故事,随着上海城市开发的力度越来越强,选择居住在新地块的人们也越来越多,通过对这些地方文化底蕴的挖掘,增强人们对上海的归属感、认同感、幸福感。

黄浦区历史保护建筑专业委员会秘书长孙健、浦东新区地方志办公室孟渊等专家,还谈到了应对上海众多的优秀历史建筑、新兴古镇背后的历史文化内涵给予关注。从2019年起负责《丛书》出版任务的学林出版社总编辑尹利欣也表示,还要不断梳理调整《丛书》框架结构,继续深挖历史细节、紧跟时代步伐,更加贴近百姓生活、关注年轻人的所思所想所做,扩大受众面和影响力。

上海市地方志办公室党组书记、主任洪民荣在总结发言中指出,《上海地情普及系列丛书》是一个增强人民精神力量、完善公共文化服务的好项目,要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做好未来5-10年的规划;既要把各领域的专家学者“请进来”,也要“走出去”学习调研,倾听更多的声音;要充分利用好方志上海、上海通志馆公众号、钟书阁等线上线下平台做调查问卷,让读者来参与选题策划,同时,也要吸纳更多的“大家”、专家参与到项目中,集思广益选取了解上海的崭新视角,用大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讲好上海故事,讲好中国故事。

 

 

 

2023-04-11